——2025年山西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系列报道之十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与健康工程学院的支教志愿者在永和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立足实际,结合学生特点,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体教融合乘势前行。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与健康工程学院精心组建大学生支教团队,前往永和县城关第一小学、城关第二小学、红军小学、永和二中支教,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组织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思政教育,普及科学健身常识,充实基层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吸引更多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培养运动兴趣,提升运动水平。
永和二中,校园足球成为最受同学们喜爱的课程之一。在每周固定的足球课上,绿茵场充满欢声笑语,支教志愿者悉心指导孩子们学习传球、带球、接球、射门等基础足球技巧,穿梭于球场之间纠正动作。在一场场模拟比赛中,孩子们尽情奔跑,追逐着属于自己的足球梦想,锻炼身体,提高素质,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与信任。
红军小学的支教团队通过教授武术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教志愿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武术基础理论、动作规范,到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全方位展开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太极拳等经典武术套路,还与当地教师分享互动式教学技巧,激发师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经过系统训练,学生们的动作协调性、体能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学生成为班级文体活动的佼佼者。
城关第一小学支教团队立足学校体育特色,组建篮球训练社团。基于青少年体能发展规律,开发“五指贴标法”运球矫正体系,即通过手掌标识可视化教学,将复杂的运球手型分解为直观动作模块。支教团通过系统培训,帮助该校教师掌握篮球教学技能,从基础动作分解、训练方法设计到课程组织进行面对面示范。面对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困境,支教团队的部分队员不仅承担体育课的教学任务,还主动帮忙批改其他学科作业。每天放学后,他们在办公室细心批改作业,详细记录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城关第二小学的支教志愿者在夯实体育学科常规教学的同时,立足学校实际,设计红色思政课程。针对学生认知特点,推出“冲锋号精神传承”主题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历史纪录片影像解析、军用号角实物图谱观摩,多维度还原烽火岁月中冲锋号的战略价值,深化学生对军号庄严性与精神象征的认知。课程延伸设置“战地之声”创意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主题绘画《我心中的冲锋号》并附注感言,实现艺术创作与情感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历史共情。
各支教团队针对四月份举行的县运会,挑选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学校代表队,进行日常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训练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起跑时身体重心滞后,部分学生误将前脚掌快速触地等同于有效后蹬,影响步频与爆发力,而且因膝关节代偿发力存在运动损伤隐患。针对上述问题,支教志愿者采取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进行慢动作分解示范,让学生树立“躯干前倾—髋部前送—踝关节刚性支撑”的动作本体感觉,之后通过马克操专项训练强化下肢蹬摆协调性,同步改善上肢摆臂节奏,掌握正确动作。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与健康工程学院的体育支教活动让当地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一幕幕动人的运动场景汇聚孩子们朝气蓬勃的活力与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省体育发展中心 赵琦 赵泽慧 王宏德编辑)